猪粪处理机对母猪保险后的几项建议
4诊断①根据断奶后仔猪和架子猪多发,临床症状为持续高温,耳廓边缘发绀,皮肤、黏膜苍白,黄疸,血液稀薄,全身皮肤发红,可初步确诊。不同品种、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,但仔猪比成猪易感性强,尤其断奶后的仔猪和阉割几周后的仔猪易被感染发病。
仔猪附红细胞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所引起仔猪的一种热性、溶血性传染病。
本病的主要特征为:高热、贫血、黄疸、皮肤发红。
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发生和流行。
不同品种、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,但仔猪比成猪易感性强,尤其断奶后的仔猪和阉割几周后的仔猪易被感染发病。
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比成猪高。
猪附红细胞体具有种属特异性,不感染牛、羊、鼠。
本病的传播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。
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,健仔猪舔食断尾病猪的伤口,断奶后仔猪相互咬斗,或喝了被血污染的尿而直接传播。
由于本病在夏季多发,所以,可通过活的媒体如虱子,以及被污染的注射器、断尾器、打号机、阉割器械而间接传播。
交配时,公猪通过被污染的精液,将此病传染给母猪。
再有,猪舍饲养密度大、拥挤、天气突变、更换圈舍、突换饲料或有其他慢性病等,均可诱发本病。
2症状潜伏期6-10d。
①急性期的仔猪精神不振,食欲减退或拒食。
皮肤和黏膜苍白,黄疸,呼吸困难,体温高达42℃。
稽留热。
四肢末端,特别是耳廓出现大理石样条纹或暗红色。
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。
在发热期,采取猪的血液稀薄呈水样,不粘附管壁。
②慢性期的病猪明显消瘦,贫血,发绀的耳廓,尤其边缘坏死。
有时出现荨麻疹或病斑,全身大部分皮肤为红色,指压不褪色,欲称“红皮猪”。
母猪进入产房后3~4d出现症状。
急性期的母猪表现厌食,发热高达42℃,乳房和外阴水肿,可持续1~3d。
产奶量下降,缺乏母性。
隐性感染的母猪出现繁殖障碍,如受胎率低,不发情。
怀孕母猪流产,死胎,产弱仔。
如为稳定生猪的价格,保证市场供应,满足消费要求,增加农民收入,保障生猪生产稳步健康发展,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对生猪生产扶持力度,安排饲养母猪补贴,积极推进母猪政策性保险。
经过调查到2007年l0月15日,梨树县21个乡镇已全面成为了母猪保险工作,投保农户有其他疾病或营养不良,使病情加重。
3剖检急性死亡的仔猪,全身皮肤黄染,有紫色的出血点或出血斑。
四肢末梢,耳尖及腹下可见大面积紫红色斑块,有的全身红紫。
血液稀薄如水,凝固不良。
肝肿大,土黄色或黄棕色,质脆。
胆囊含有浓稠的胶胨样胆汁。
脾肿大,质地柔软,有暗红色出血点,边缘不整齐,有粟粒大丘疹结节。
肾肿大,混浊,呈土黄色。
肺肿胀,淤血水肿。
心肌苍白,松软,心内外膜和心冠沟脂肪出血,黄染,有针尖大出血点。
胸腔、腹腔、心包积液。
全身淋巴结肿大,切面外翻,有液体渗出。
全身肌肉色泽变淡,脂肪黄染。
4诊断①根据断奶后仔猪和架子猪多发,临床症状为持续高温,耳廓边缘发绀,皮肤、黏膜苍白,黄疸,血液稀薄,全身皮肤发红,可初步确诊。
②在发热期从耳部采血,涂片,姬姆萨氏或瑞氏染色,镜检,可见红细胞内寄生的球形、环形、圆盘状,少数短杆状、胞膜较厚的稍淡红色单体,大小为0.8~1.2цm。
③血清学诊断。
可用间接血凝试验,补体结合试验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本病,有较好效果。
5防治①加强饲养管理,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。
阻断感染的传播途径和防止再感染至关重要。
②对血液传递的有关操作一定严加管理,如对母猪进行注射和放血,一定更换器械,在给仔猪断尾、阉割、打记号、剪齿、注射等,每窝猪应用不同的消毒器械。
③对猪体内外寄生虫及其他的疾病均应及时确诊,马上进行治疗。
④减少应激因素,如舍内不要拥挤、饲料不要突然更换、气候突变、长途运输、更换圈舍等均应做好防护工作。
⑤在常发病区,于发病季节每1000kg饲料加入600g土霉素,混合增匀后,喂服,连用2~3周,可预防本病发生。
⑥治疗。
当前可用土霉素、四环素、血虫净(贝尼尔)、新胂凡钠明(九一四)等药品治疗有效。
土霉素或四环素,5~10mg/kg.bw.d,分2次肌肉注射,连用数日。
新胂凡钠明(九一四)10—15mg/kg.bw,静脉注射,12~24h病原体消失。
多供给饮水,可预防副作用。
对氨基苯砷酸钠,每1000kg饲料加180g,连用1周,以后改半量,连用1个月。
预防量减半。
血虫净(贝尼尔)每/kg.bw5mg,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%溶液,肌肉注射,1次/d,连用2次。
对本病的贫血仔猪1-2日龄时注射铁制剂200mg和土霉素25mg,2周龄时再注射1次